3月8日上午,2019年全市科技工作會在武漢會議中心召開,我司作為武漢市技術轉移示范機構代表參會。會議的主要任務是深入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十九大及十九屆二中、三中全會精神,學習傳達全國、全省科技工作會議精神,總結2018年工作,明確2019年工作目標,研究部署科技改革發展重點任務。市委常委、副市長李有祥出席會議。會議由市政府副秘書長方潔主持。中科院武漢分院、教育部科技發展中心領導和市人大、市政協專委會領導參會。
會上,市科技局黨組書記盛繼亮傳達了全國及全省科技工作會議精神,市科技局局長李記澤作了題為《開拓進取 真抓實干 奮力譜寫科技創新引領高質量發展新篇章》的工作報告。東湖高新區、江漢區政府、華中科技大學及武漢華星光電技術有限公司分別作了交流發言。市科技成果轉化局分別與中科院武漢分院、教育部科技發展中心簽署了促進科技成果在漢轉化的合作協議。
工作報告指出,2018年全市科技系統緊扣中心,突出重點,敢于創新,狠抓落實,用優異的成績交出了一份滿意的答卷。我市被省委、省政府授予“科技創新工作突出貢獻市”,市科技局被評為全市績效管理綜合考評優秀單位,1人獲評全市“百佳優秀公務員”,東湖高新區代表我市在全國科技工作會議上作典型交流發言;全年組織了216場大中小型成果轉化專場對接活動,簽約項目1072項,簽約金額371.38億元,《人民日報》、中央人民廣播電臺等中央媒體進行了深度報道,科技成果轉化的“武漢樣板”在全省科技工作會議上作交流發言,省政府辦公廳發文推廣武漢強化科技成果轉化職能的經驗;全年認定登記技術合同17541項,技術合同成交額達到722.54億元,吸納技術居全國副省級城市第一;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增長16.1%,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達到20.56%,新認定高企1366家,凈增高企709家,高企總量達到3536家,居副省級城市第4位,再創歷史新高;57個新院士項目在漢落地;新增省級以上創新平臺54個,新增省級以上眾創空間和孵化器共51個,13家“創谷”新(改)建實體空間232.19萬平方米,3年累計建成實體空間620.56萬平方米;設立成果轉化基金26支,總規模達152.18億元;獲批中國(武漢)知識產權保護中心、全國首家國家知識產權公共服務高校運營(武漢)試點平臺、中國武漢(汽車及零部件)知識產權快速維權中心,發明申請達到29095件,發明專利授權達到8807件,每萬人口發明專利擁有量達到34件;22項科技成果獲國家科學技術獎,繼續保持全國前列,其中華中科技大學獲獎數量位居全國高校第4位;2018年中國十大科技進展武漢就占兩項:華中科技大學羅俊院士團隊測出國際最精準萬有引力常數,武漢國家生物安全(四級)實驗室成為中國首個正式投入運行的P4實驗室。2018年度CCTV10大科技創新人物,華中科技大學教授、武漢華中數控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陳吉紅,中國科學院武漢物理與數學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周欣等2人入選。
李記澤局長表示,2019年全市科技創新重點任務聚焦在八個方面:一是出臺我市《關于加強科技創新引領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意見》;二是加快推進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設;三是努力打造具有國際影響力的科技創新高地;四是全力推進高新技術企業培育和發展;五是持續推進高校院所科技成果在漢轉化;六是深入推進工業技術研究院創新發展;七是實施全域推進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建設行動;八是全面加強黨對科技工作的領導。
市委常委、副市長李有祥在講話中充分肯定了2018年全市科技創新發展取得的成績。他強調,全市科技戰線要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重點在學深悟透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科技創新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上下功夫,并將此轉化為推動科技改革發展、建設創新強市和科技強市的強大動力和實際行動,為建設現代化、國際化、生態化大武漢提供堅實的科技支撐。一是要加強黨對科技工作的全面領導;二是比照標桿強弱項,全力以赴補短板;三是落實中央、省市部署要求,全面完成年度科技工作任務;四是切實推進機構改革和政府職能轉變。
各區(開發區)分管負責人及各區科技管理部門負責人,市直相關部門、市屬高校分管科技工作的負責人及處(室)負責人,武漢地區部分高校院所分管科技工作的負責人及處(室)負責人,部分高新技術企業、工業技術研究院、企業技術研發中心、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產業技術創新中心、創谷、眾創空間、科技企業孵化器、技術轉移服務機構負責人參加會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