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區人民政府,市人民政府各部門,各有關單位:
現將《2025年市〈政府工作報告〉目標任務責任分解方案》印發給你們,并就有關事項通知如下,請一并貫徹執行。
一、強化責任意識,科學制訂辦理方案。市《政府工作報告》是市人民政府向全市人民作出的鄭重承諾,各區各部門各單位要以高度負責的精神和真抓實干的作風,迎難而上、奮發有為,不折不扣抓好落實落地。各牽頭單位(無牽頭單位的,責任單位即為牽頭單位,下同)要統籌相關責任單位科學制訂辦理方案,按照“項目化、目標化、績效化、考核化”要求,細化工作任務,明確具體措施、完成時限、分管負責人,實行清單管理,形成工作閉環。各牽頭單位于2025年2月5日前將制訂的辦理方案、督辦工作人員名單及聯系方式報市人民政府督查室(填報樣式見附表1、2)。
二、嚴格壓實責任,協同推進辦理工作。各牽頭單位要切實發揮統籌抓總作用,提高站位、強化領導,主動擔當、整體推進,與責任單位建立常態化溝通協商機制,推動目標任務協同共進、信息互通、成果共享。各責任單位要樹立大局意識,主動作為、密切配合,及時向牽頭單位反饋工作落實情況。對于一些辦理難度大、涉及面廣、需提請市人民政府協調的責任事項以及推進過程中遇到的重要情況和重大問題,及時按程序向市人民政府報告。
三、加強督查督辦,確保任務硬賬硬結。各相關單位要強化交賬意識、指標意識,定期梳理盤點、自查自檢,確保市《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的各項工作有力有序有效推進。自2025年第二季度起,各牽頭單位要在每個季度第1個月的20日前,將責任事項完成情況報市人民政府督查室(填報樣式見附表3)。市人民政府督查室每季度對推進情況進行督促檢查、跟蹤問效,對責任落實不力、推諉扯皮、影響工作進度和成效的予以通報,作為各單位年度考核依據。
武漢市人民政府
2025年1月16日
2025年市《政府工作報告》目標任務
責任分解方案
一、經濟社會發展主要預期目標
(一)地區生產總值增長6%左右。(牽頭單位:市發改委;責任單位:各區人民政府〈含開發區、長江新區、風景區管委會,下同〉)
(二)城鎮新增就業25萬人以上。(牽頭單位:市人社局;責任單位:各區人民政府)
(三)居民消費價格漲幅2%左右。(責任單位:市發改委)
(四)居民收入增長與經濟增長同步。(牽頭單位:市發改委;責任單位:市民政局、市人社局、市農業農村局,各區人民政府)
(五)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完成省下達的節能減排任務。(牽頭單位:市發改委;責任單位:市生態環境局、市水務局)
二、十一個方面重點工作
(一)在促進內外需協調發展上加力提效,著力推動經濟持續回升向好
——做強消費主引擎
1.加快創建國際消費中心城市。(牽頭單位:市商務局;責任單位:市發改委、市衛健委、市文旅局,各區人民政府)
2.實施傳統消費提升行動。加力擴圍實施消費品以舊換新政策,促進綠色消費,持續釋放汽車、家電、家居等大宗消費潛能。(牽頭單位:市商務局;責任單位:市發改委、市經信局、市財政局、市住房和城市更新局、市市場監管局,各區人民政府)
3.推廣武漢十大伴手禮、十大名菜、十大名點,舉辦展會節事活動1100場以上,開展“樂購武漢”促消費活動2000場以上。(牽頭單位:市商務局;責任單位:市發改委、市經信局、市城管執法委、市文旅局、市住房和城市更新局、市市場監管局、市體育局,團市委,各區人民政府)
4.實施新型消費培育行動。培育100個智慧商店、智慧餐廳、智慧商圈,打造18個直播電商集聚區,鼓勵電商平臺、經營者、配套服務商等各類主體做大做強。(牽頭單位:市商務局;責任單位:各區人民政府)
5.積極拓展數字消費、服務消費。(牽頭單位:市商務局;責任單位:市發改委、市教育局、市經信局、市民政局、市農業農村局、市文旅局、市衛健委、市住房和城市更新局、市體育局、市數據局,各區人民政府)
6.加快開發數智診療、家用機器人、新一代低空飛行器等消費產品。(牽頭單位:市經信局;責任單位:市發改委、市商務局、市衛健委,各區人民政府)
7.大力發展銀發經濟。(牽頭單位:市發改委;責任單位:市教育局、市經信局、市民政局、市人社局、市自然資源和城鄉建設局、市農業農村局、市商務局、市文旅局、市衛健委、市住房和城市更新局,各區人民政府)
8.實施商業載體升級行動。建設武昌濱江天街等3個消費新地標,引育5家高端酒店,設立市內免稅店。(牽頭單位:市商務局;責任單位:市財政局、市文旅局、市投資促進局,各區人民政府)
9.培育推廣特色美食街區,新建50個“一刻鐘便民生活圈”,新開品牌連鎖便利店200家以上。(牽頭單位:市商務局;責任單位:各區人民政府)
10.實施品質消費擴容行動。建設“武漢名優”消費品展示中心,打造10個新消費品牌培育基地,推動江漢路、吉慶街、戶部巷片區等“老字號”集聚區創新發展,支持開發國貨“潮品”。(牽頭單位:市商務局;責任單位:市發改委、市經信局、市文旅局、市市場監管局,各區人民政府)
11.積極發展首發經濟,新引進各類首店300家以上。(牽頭單位:市商務局;責任單位:市文旅局、市體育局、市投資促進局,各區人民政府)
——夯實投資硬支撐
12.實施項目投資質效提升十大工程,推進2400個億元以上項目、1050個十億元以上項目、90個百億元以上項目建設,新開工億元以上項目930個,強化戰略性新興產業、綜合交通、城市更新、管網管廊、現代水網、公共服務等領域投資,固定資產投資增長5%左右。(牽頭單位:市發改委;責任單位:市教育局、市科技創新局、市經信局、市自然資源和城鄉建設局、市城管執法委、市交通運輸局、市水務局、市農業農村局、市文旅局、市衛健委、市住房和城市更新局、市體育局、市園林林業局,各區人民政府)
13.深化投資項目績效綜合評價改革,謀實謀好“十五五”投資項目庫,爭取國家在漢布局光電子信息、集成電路、工業母機、先進材料、關鍵裝備和關鍵零部件等產業備份基地。(牽頭單位:市發改委;責任單位:市教育局、市經信局、市財政局、市自然資源和城鄉建設局、市生態環境局、市城管執法委、市交通運輸局、市水務局、市文旅局、市衛健委、市住房和城市更新局、市園林林業局,各區人民政府)
14.推進產業鏈招商、基金招商、校友招商,產業項目到位資金5800億元以上,開工億元以上產業項目480個。(牽頭單位:市投資促進局;責任單位:各區人民政府)
15.爭取中央預算內投資、超長期特別國債、地方政府專項債券等資金1000億元以上。(牽頭單位:市發改委;責任單位:市委金融辦,市教育局、市經信局、市財政局、市自然資源和城鄉建設局、市城管執法委、市交通運輸局、市水務局、市衛健委、市住房和城市更新局,各區人民政府)
——培育外貿新動能
16.推動內外貿一體化發展,打造漢正街、漢口北內外貿一體化基地。(牽頭單位:市商務局;責任單位:江漢、硚口、黃陂區人民政府)
17.培育“領跑者”企業50家。(責任單位:市商務局)
18.壯大外貿主體,新增進出口實績企業300家以上,進出口規模百億元以上企業達10家,做強11家內外貿供應鏈平臺和企業。(牽頭單位:市商務局;責任單位:各區人民政府)
19.創新外貿業態,積極發展服務貿易、綠色貿易、數字貿易,推進服務外包示范城市、國家特色服務出口基地建設,打造數字貿易公共服務平臺10個,創建省級跨境電商產業園2個、公共海外倉2個。(責任單位:市商務局)
20.拓展新興市場,組織企業境外參展超600家(次),建成15個境外經貿合作處,支持推動企業“抱團出海”,積極參與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牽頭單位:市商務局;責任單位:武漢仲裁委辦,各區人民政府)
(二)在提升創新體系整體效能上聚勢突破,著力打造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
——提升創新策源功能
21.加快建設漢江國家實驗室科研總部和實驗園區,支持在漢全國重點實驗室建設,推動8家湖北實驗室產出標志性科技成果10項以上。(牽頭單位:市科技創新局;責任單位:各區人民政府)
22.啟動建設國家作物表型組學研究設施,加快脈沖強磁場實驗裝置優化提升等設施建設,力爭完成深部巖土工程擾動模擬、高端生物醫學成像等設施建設任務,推進農業微生物、碳捕集利用與封存等設施預研,打造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集群。(牽頭單位:市發改委;責任單位:市科技創新局,東湖高新區管委會)
23.加快建設東湖科學城。(牽頭單位:東湖高新區管委會;責任單位:市發改委、市科技創新局)
24.爭創東湖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牽頭單位:市發改委;責任單位:市科技創新局,東湖高新區管委會)
——開展關鍵核心技術攻關
25.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支持領軍企業牽頭組建產業創新聯合實驗室3家,實施科技重大專項10個、重點研發計劃項目100個,開展顛覆性技術攻關15項,突破關鍵核心技術20項以上。(責任單位:市科技創新局)
26.推動武創院等新型研發機構高質量發展,支持武漢顛覆性技術創新中心加快建設。(牽頭單位:市科技創新局;責任單位:各區人民政府)
27.大力發展研發產業,引育企業研發中心、研發型企業100家。(牽頭單位:市科技創新局;責任單位:市投資促進局,各區人民政府)
——提高科技成果轉化質效
28.深化環大學創新發展帶建設,新建創新創業特色街區(小鎮)、創新園區(樓宇)100萬平方米以上,新增省級以上眾創孵化載體30家。(牽頭單位:市科技創新局;責任單位:市教育局、市自然資源和城鄉建設局,各區人民政府)
29.圍繞前沿領域和優勢產業建設概念驗證中心10家、中試平臺20家以上。(牽頭單位:市科技創新局;責任單位:各區人民政府)
30.推動科創供應鏈平臺擴面提質。(牽頭單位:市科技創新局;責任單位:東湖高新區管委會,武漢人才集團、武漢金控集團、武漢投控集團)
31.培育1000名技術經理人,推動30項重大科技成果在漢落地轉化,技術合同成交額突破2700億元。(牽頭單位:市科技創新局;責任單位:各區人民政府)
32.建成國家知識產權保護示范區。(牽頭單位:市市場監管局;責任單位:市法院、市檢察院,市科技創新局、市司法局、市文旅局,武漢仲裁委辦,各區人民政府)
33.健全科創企業全生命周期培育機制,規模以上高新技術企業總數超3500家。(牽頭單位:市科技創新局;責任單位:市發改委、市經信局,各區人民政府)
——打造人才集聚高地
34.支持在漢高校“雙一流”建設。(牽頭單位:市教育局;責任單位:市科技創新局)
35.推動校地共建科創產業園,加快大學校區、產業園區、城市社區“三區”融合發展。(牽頭單位:市科技創新局;責任單位:市教育局、市經信局、市自然資源和城鄉建設局,各區人民政府)
36.推進市屬高校內涵式發展,提升辦學層次。(責任單位:市教育局)
37.籌建武漢網絡安全大學。(責任單位:武漢網絡安全大學籌建辦公室)
38.以創新帶動創業、以創業帶動就業,深入實施“學子聚漢”工程,吸引留漢來漢就業創業大學畢業生30萬人以上。(牽頭單位:市人社局;責任單位:市人才工作局,市教育局、市科技創新局、市投資促進局,市工商聯,各區人民政府,武漢人才集團)
39.扎實推進“武漢工匠”計劃,培育高技能人才8000人以上、專業技術人員1萬人以上。(牽頭單位:市人社局;責任單位:市經信局、市政府國資委,市總工會,各區人民政府,武漢人才集團)
40.優化實施武漢英才計劃,引育一批戰略科技人才、產業領軍人才、優秀青年人才、各領域專項人才,創建國家高水平吸引集聚人才平臺。(牽頭單位:市人才工作局;責任單位:市委社會工作部,市發改委、市教育局、市科技創新局、市經信局、市人社局、市自然資源和城鄉建設局、市農業農村局、市衛健委,武漢人才集團)
(三)在發展新質生產力上爭先善為,著力構建體現武漢優勢的現代化產業體系
——加快打造新時代制造強市
41.推進國家信息光電子、數字化設計與制造創新中心建設,爭創國家新型工業化示范區。(責任單位:市經信局)
42.新開工銳科光纖激光等億元以上工業項目300個,新投產長飛第三代半導體等億元以上工業項目200個。(牽頭單位:市經信局;責任單位:各區人民政府)
43.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7%左右。(牽頭單位:市經信局;責任單位:各區人民政府)
44.加快推進九峰山科技園、筑芯產業園等園區建設,實施集成電路強鏈補鏈項目10個,光電子信息產業規模突破8500億元。(責任單位:市經信局)
45.規劃建設中國新能源汽車零部件產業基地。(牽頭單位:武漢經開區管委會;責任單位:市委金融辦,市發改委、市科技創新局、市經信局、市財政局、市商務局)
46.推動東風云峰、東風本田新能源工廠等企業釋放產能。(牽頭單位:市經信局;責任單位:武漢經開區管委會)
47.培育工業母機領軍企業,高端裝備產業規模突破2500億元。(責任單位:市經信局)
48.開展北斗規模應用試點,推廣應用項目80個。(牽頭單位:市經信局;責任單位:市發改委、市城管執法委、市交通運輸局、市商務局、市文旅局、市數據局,各區人民政府)
49.推進制造業新型技術改造城市試點,滾動實施工業設備更新和技術改造項目600個以上。(牽頭單位:市經信局;責任單位:市財政局,各區人民政府)
50.加快推進中韓石化煉化一體項目,推動武鋼有限高爐低碳改造。(牽頭單位:市經信局;責任單位:青山區人民政府)
51.新增人工智能創新平臺5家、市級核心產業園3個。(責任單位:市經信局)
52.開通低空飛行商業航線10條以上、城市治理類航線1000條以上。(牽頭單位:市交通運輸局;責任單位:市數據局)
53.建設“航天+”示范產業園3個以上。(責任單位:市經信局)
54.布局建設中醫藥產業園。(牽頭單位:市衛健委;責任單位:市發改委、市經信局,漢陽、江夏區人民政府)
55.推動人工智能、商業航天等產業規模增長20%以上。(責任單位:市經信局)
56.推動低空經濟、生命健康等產業規模增長20%以上。(責任單位:市發改委)
57.新增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30家以上、獨角獸培育發展企業10家以上。(牽頭單位:市經信局;責任單位:各區人民政府)
58.開展“人工智能+”行動,培育壯大量子科技、先進半導體等13個細分領域,推動人形機器人實現產業化,培育“未來之鷹”企業50家,爭創國家未來產業先導區。(牽頭單位:市經信局;責任單位:市發改委、市科技創新局,東湖高新區、武漢經開區、臨空港開發區管委會,江夏區人民政府)
——聚力建設國家級現代服務業中心
59.實施生產性服務業高質量發展三年行動計劃,做強做大12個重點行業,服務業增加值增長6.5%左右。(牽頭單位:市發改委;責任單位:市委金融辦,市科技創新局、市經信局、市司法局、市財政局、市人社局、市自然資源和城鄉建設局、市交通運輸局、市商務局、市市場監管局,武漢仲裁委辦,各區人民政府)
60.加快打造全國科技金融中心,積極探索科技型企業知識價值信用貸款模式,發揮武漢基金、江城基金帶動作用,推動設立私募股權投資機構30家以上,新增上市企業8家以上。實施科創金融伙伴工程,科技型企業貸款余額達4000億元。(牽頭單位:市委金融辦;責任單位:市科技創新局、市財政局,各區人民政府,武漢金控集團、武漢投控集團)
61.提升“中碳登”承載力影響力帶動力,加快打造全球碳交易注冊登記中心、全國碳市場中心、全國碳金融中心。(牽頭單位:市生態環境局;責任單位:市委金融辦,市發改委、市數據局、市投資促進局,東湖高新區管委會,武昌區人民政府)
62.擦亮世界“設計之都”品牌,辦好第八屆設計雙年展。(牽頭單位:市自然資源和城鄉建設局;責任單位:市委宣傳部、市委外辦,市經信局、市財政局、市水務局、市商務局、市文旅局,各區人民政府)
63.做強武漢國際博覽中心。(牽頭單位:市商務局;責任單位:漢陽區人民政府,市城投集團)
64.建設天河國際會展中心。(牽頭單位:黃陂區人民政府;責任單位:市商務局,市城投集團)
65.支持籌辦中國會展經濟國際合作論壇。(牽頭單位:市貿促會;責任單位:市委宣傳部、市委外辦,市財政局、市商務局、市文旅局)
66.建設東湖開源社區,籌建開源創新中心。(牽頭單位:東湖高新區管委會;責任單位:市經信局、市公安局、市數據局)
67.打造武漢工業軟件園。(責任單位:市經信局)
68.推動育幼、家政、康養等生活性服務業品質化多樣化發展。(牽頭單位:市發改委;責任單位:市民政局、市商務局、市衛健委,各區人民政府)
——加速邁向數字經濟一線城市
69.實施“數化武漢”行動,推進城市數字公共基礎設施應用體系化標準化。(牽頭單位:市城市數字公共基礎設施建設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市公安局〉;責任單位:市數據局,市城市數字公共基礎設施建設工作領導小組成員單位)
70.爭創全國首批“萬兆先鋒”城市。(責任單位:市經信局)
71.開展數據流通利用建設試點示范。(牽頭單位:市數據局;責任單位:市委金融辦,市教育局、市交通運輸局、市衛健委、市醫保局,各區人民政府,武漢投控集團)
72.高性能算力總規模超4500P。(責任單位:市經信局)
73.推進國家“車路云一體化”應用試點。(牽頭單位:市經信局;責任單位:市公安局、市自然資源和城鄉建設局、市交通運輸局、市住房和城市更新局)
74.加快制造業數字化轉型,新增數字化產線100條、智能示范車間20家、標桿智能工廠10家,完成500家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牽頭單位:市經信局;責任單位:各區人民政府)
75.壯大數字經濟核心產業,高質量建設國家人工智能創新應用先導區、“5G+工業互聯網”融合應用試點城市,部署20個垂直行業大模型及應用,小米科技園二期、金山武漢總部、達夢中國數據庫產業基地投用。(責任單位:市經信局)
76.實施數字經濟應用場景“揭榜掛帥”項目10個。(責任單位:市數據局)
77.穩步推進數據資產化。(牽頭單位:市數據局;責任單位:市財政局、市政府國資委,各區人民政府)
78.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達13%。(牽頭單位:市數據局;責任單位:市經信局,各區人民政府)
(四)在打造區域發展新增長極上勇挑大梁,著力增強城市能級和競爭力
——做強城市極核功能
79.統籌建設五大城市組團。(牽頭單位:市自然資源和城鄉建設局;責任單位:市發改委、市生態環境局、市城管執法委、市交通運輸局、市水務局、市商務局、市住房和城市更新局、市園林林業局,各區人民政府)
80.推動中心城區轉型做優。高水平建設“兩江四岸”核心區,推動老漢口地區轉型和漢江兩岸聯動發展,有序疏解過密人口和非核心功能;(牽頭單位:市自然資源和城鄉建設局;責任單位:各中心城區人民政府)建設一批特色總部經濟、數字經濟、樓宇經濟集聚區;(牽頭單位:市發改委;責任單位:各中心城區人民政府)打造濱江數創走廊。(牽頭單位:市科技創新局;責任單位:各中心城區人民政府)
81.支持東湖高新區建設科技創新策源和新興產業高地,打造“世界光谷”。(牽頭單位:東湖高新區管委會;責任單位:市發改委、市科技創新局、市經信局)
82.支持武漢經開區加快建設車谷產業創新大走廊,壯大新能源與智能網聯汽車產業。(牽頭單位:武漢經開區管委會;責任單位:市經信局、市科技創新局,相關區人民政府)
83.支持長江新區加快建設陽邏國際港、科技創新港,構建“兩港驅動”發展格局。(牽頭單位:長江新區管委會;責任單位:市科技創新局、市交通運輸局)
84.支持臨空港經開區加快建設國家網絡安全人才與創新基地、國家陸港樞紐,做強“中國網谷”。(牽頭單位:臨空港開發區管委會;責任單位:市委網信辦,市發改委、市科技創新局、市經信局、市交通運輸局、市商務局、市數據局、市投資促進局)
85.推動新城區融合發展。支持沉湖國際小鎮、金口長江軍事主題文化區等特色化發展,推動天河空鐵樞紐、航天新城等重點板塊聚人氣、聚產業、聚要素,提升潛力地區城鎮化水平。(牽頭單位:市發改委;責任單位:市自然資源和城鄉建設局,各新城區人民政府)
——引領武漢都市圈一體化發展
86.統籌推進武漢新城六大片區開發建設,建成投用華工正源一期等5個中軸線標志性項目,推動“六橫五縱”道路建成通車,增強對武鄂黃黃的輻射帶動力。(牽頭單位:東湖高新區管委會;責任單位:市經信局、市交通運輸局)
87.加快圈域產業協同發展。積極探索“飛地”、聯合招商、園區共建等模式,推動3個共建產業園、6個離岸科創中心做大做強。(牽頭單位:市發改委;責任單位:市經信局、市科技創新局、市投資促進局,武漢仲裁委辦,東湖高新區、武漢經開區管委會)
88.加快建設光谷科技創新大走廊。(牽頭單位:市科技創新局;責任單位:東湖高新區管委會,武昌、洪山、江夏區人民政府)
89.大力發展臨空產業。(牽頭單位:黃陂區人民政府;責任單位:市發改委)
90.推進都市圈航空貨運一體化發展。(牽頭單位:市商務局;責任單位:市交通運輸局,武漢金控集團)
91.推動光谷長江大橋等項目前期工作,加快武漢樞紐直通線建設,建成通車沿江高鐵武宜段。(牽頭單位:市發改委;責任單位:市交通運輸局)
92.開工建設武漢至黃梅高速公路武漢段,加快武咸快速通道天子山大橋等項目建設。(牽頭單位:市交通運輸局;責任單位:長江新區管委會,黃陂、江夏、新洲區人民政府,武漢城發集團)
93.推進都市圈數字公共基礎設施統籌運維、協同發展。(牽頭單位:市城市數字公共基礎設施建設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市公安局〉;責任單位:市數據局,市城市數字公共基礎設施建設工作領導小組成員單位)
94.實現重點流域橫向生態補償全覆蓋。(牽頭單位:市生態環境局;責任單位:市財政局)
95.促進教育、醫療、文旅等優質服務資源深度融合。(牽頭單位:市投資促進局;責任單位:市教育局、市文旅局、市衛健委)
——加強區域協同發展
96.促進武漢都市圈與襄陽都市圈、宜荊荊都市圈優勢互補、聯動發展。(牽頭單位:市發改委;責任單位:市經信局、市科技創新局、市交通運輸局、市生態環境局、市投資促進局)
97.完善長江中游城市群四省會城市常態化會商機制,落實三年合作行動計劃,打造具有全國影響力的重要城市群。(牽頭單位:市發改委;責任單位:市投資促進局,武漢仲裁委辦)
98.強化與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等區域合作。(牽頭單位:市投資促進局;責任單位:市發改委、市科技創新局、市經信局)
99.加密漢滬、漢港等航空快線。(責任單位:市交通運輸局)
100.積極參與中國碳市場大會。(責任單位:市生態環境局)
101.扎實做好對口援藏工作。(責任單位:市民宗委)
102.扎實做好對口援疆工作。(責任單位:市發改委)
103.扎實做好省內結對幫扶工作。結對幫扶恩施州和宜昌市五峰縣;(責任單位:市農業農村局)結對幫扶三峽庫區秭歸、興山、五峰縣;(責任單位:市水務局)與神農架林區深度合作。(責任單位:市發改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