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日,我市出臺了《進一步支持科技創新供應鏈建設若干措施》(以下簡稱《若干措施》),現將有關內容解讀如下:
一、出臺背景
為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科技創新和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重要論述和指示批示精神,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引導創新資源與產業需求高效對接,2023年6月,省委、省政府提出推進以“用”為導向的科技創新供應鏈平臺建設。省委書記王蒙徽多次召開專題會議,研究科創供應鏈平臺建設工作,要求以科技創新供應鏈平臺建設為切入點和著力點,推動更多科技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加快科技創新與經濟社會發展深度融合。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科技創新供應鏈體系建設工作,按照省委、省政府工作部署和要求,明確了“地網筑基、天網鏈接、雙向融合、政策賦能”的總體思路,加快構建具有黃岡特色的科技創新供應鏈體系。同時,聚焦主導產業發展的痛點難點問題,實行“針灸式”分類施策,加快形成支持科技創新供應鏈建設政策支撐體系。
二、出臺過程
今年6月份以來,根據市委、市政府要求,市科技局在對我市原有科技創新政策和支持措施進行全面梳理基礎上,聚焦主導產業發展的痛點難點問題,起草了《若干措施(征求意見稿)》。在征求了各縣(市、區)人民政府、市直相關單位和市場主體意見建議后,進行了修改完善。經履行風險評估、制度廉潔性評估及合法性、市場公平性競爭審查、公開征求意見等相關程序后形成《若干措施(送審稿)》。7月25日,市政府第61次常務會議審議通過《若干措施(送審稿)》。8月1日,市政府印發《若干措施》(黃政辦發﹝2024﹞21號)。
三、主要內容
《若干措施》分四個部分提出了11條政策措施。主要內容如下:
第一部分主要從5個方面加強科創供應鏈體系建設。一是鼓勵各縣(市、區)圍繞重點產業創新發展需求,打造以“用”為導向的科創供應鏈應用場景,按照“一業一策”的方式,出臺針對性的支持政策。二是以黃岡科創供應鏈“天網”平臺為依托,市本級每年設立1200萬元科技創新供應鏈專項科研激勵資金,鼓勵各類科技創新主體通過“揭榜掛帥”、聯合攻關等形式開展關鍵技術攻關。三是鼓勵各類專業機構利用“天網”平臺,常態化采集市場主體需求和供給信息并進行專業化論證,組織化開展供需對接和撮合,做實“地網”服務體系,形成線上線下互動機制,每年獎勵單個機構最高10萬元。四是鼓勵各類科技創新主體利用“天網”平臺開展技術供需對接,對企業通過技術開發、技術轉讓和技術許可方式購買科技成果并進行技術合同登記備案的,每年每家企業給予最高不超過100萬元獎勵;對在黃高校院所、新型研發機構、醫療衛生機構的科技成果實現向企業轉移轉化并進行技術合同備案登記的,每年每項成果給予最高不超過10萬元獎勵。五是加大“白名單”企業科技金融支持力度,鼓勵金融機構利用“天網”平臺服務企業貸款需求。
第二部分主要支持科技創新平臺建設。鼓勵企事業單位牽頭組建國家級和省級的重點實驗室、技術創新中心、工程研究中心、企業技術中心,省級臨床醫學研究中心、產業創新聯合體、綜合性技術創新平臺、專業型研究所(公司)、產業技術研究院;鼓勵建立省級鄉村振興科技創新示范基地、科技特派員工作站等農業創新平臺賦能農業發展。對以上各類創新平臺,新認定的給予最高200萬元獎勵,獲得省級績效評價優秀的給予10萬元獎勵。
第三部分主要從3個方面加強科技創新主體培育。一是鼓勵企業申報國家高新技術企業、爭創省級科創“新物種”企業,對首次入選省級“獨角獸”“駝鹿”企業,分別一次性給予50萬元、100萬元獎勵。二是鼓勵企業加大研發投入,綜合考慮研發投入總量、研發投入強度和研發投入增量等因素,設置基礎獎補、增量獎補和優秀獎補,給予單個企業最高不超過100萬元獎勵。支持企業規范科技統計工作,并按有關標準給予補助。三是鼓勵企業申報省級“科技創新團隊”。
第四部分主要從2個方面推動科技創新生態優化。一是圍繞優質稻、茶葉、紅安苕、家禽及蛋制品等農業產業,支持選派一批科技特派員服務“三農”。二是對全市科技創新綜合考核排名前三位的縣(市、區),較上年度進位排名前兩位的縣(市、區),創新主體培育、科技成果轉化、全社會研發投入三項單項工作排名前三位的縣(市、區),分別給予獎勵,營造比學趕超良好氛圍。
四、其他事項說明
按照“誰受益、誰兌現”原則明確承擔主體,縣(市、區)部分由各縣(市、區)政府負責;市區部分按現行財政體制分別由市級、黃州區、黃岡高新區、黃岡市臨空經濟區承擔,由市級財政列出專項資金統一兌現,年底結算。
本政策自發布之日起實施,有效期2年,由市科技局負責解釋。《市人民政府印發關于支持科技創新若干政策的通知》(黃政發〔2021〕4號)、《市人民政府辦公室印發關于促進高新技術產業創新發展若干措施的通知》(黃政辦發〔2022〕34號)同時廢止。原有關科技創新支持政策與本文件不一致的,以本文件為準。